胡达尔汗

个人智识 🏄‍♂️ Ecology

0%

【NO.002-我们从来不能看到世界的本相】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认知的事物是事物本身吗?扩大这个话题可以得到很多相似的问题,终究指向的是-我能看到世界的本相吗?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方面进行过无数的探索,也得到过很多的成果,我的这个问题在几千年内被无数的人思考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再思考一遍,毫无疑问我们会从以往的人身上学到无数的经验,但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习得别人的经验只是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探索这个经验然后产生自己的认识,至此那些经验才真正和每个实在的个体产生了链接。

正如有人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前人思想的注脚,这并不是一种悲观,而是说明我们是在继承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在学习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内化这些知识,从这一刻起我们学到的知识就会摆脱物质化的属性,而是成为我们思想系统的一部分,随着不断的内化各种知识,它们彼此之间也会激发、碰撞出新的思想,这些所有如生命体一般在我们生命体内部流动着的知识形成的整体,我称之为:智慧。

在进一步试图理解智慧这个意识层面的存在之前,可能需要先弄清楚智慧形成之前的一些问题:

主观和客观

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从外界、从内心,接受信息的途径早在几千年前佛陀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我们都是在通过这些途径获取到了刺激从而产生了对于外界的认知,但是我们通过这些途径真的获得了外界存在物的信息吗,我们有没有被自身赖以生存的生物反应给欺骗呢,我们如何验证这些认知是真实存在的呢?或者更进一步的说,我们最后产生的对于物体的认知它存在吗?

我目前的思考是,可以从两个层次对这个问题做以说明,首先看我们获取物体信息的过程是否提供了客观的信息给我们;其次,要弄清楚的是我们的大脑处理完这些信息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否可靠。

获取外界信息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生物突变演化出了许多功能部位,通过这些部位和器官,生物体可以即时获取生存区域内的信息,从而做出应激反应,让自己在竞争和变化中存活下来。

由于这些器官让生物生存下来,所以生物体对于这些获取重要器官的依赖度极高。对于获取信息的器官的依赖帮助我们的先祖躲避了各种外界的伤害,也避免了对于各种子虚乌有的过度崇拜,他们开始形成一种所谓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眼见为实。这种方式在过去的时代确实很有用,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方式获取信息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

1.首先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等器官并不能获取外界物体的所有信息。这里就拿眼睛来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所有物体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能量聚集体,但是眼睛是无法识别所看到的物体的能量状况的,为了生存下来,我们的眼睛进化出了可以对物体能量进行描述的标量:比如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到这里我们再分析就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东西往往不是物体的真实存在的真实情况,而是简化后的部分信息。不过更令人沮丧的是,就连我们得到的这些简化后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1)颜色方面,我们的眼睛只可以分辨出红到紫这些波段的颜色,紫外和红外部分我们都无法识别;

(2)大小测量方面,眼睛是无法得到有用的测量数据的,往往得依靠标准物对比,同时眼睛特别容易受到光线变化的影响造成视觉误差;

2.其次,这种认知方式只关注与当下,也就是所谓的此时此刻此地,不具备延伸性。我们获取的信息只是当下可验证的,不具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性,事物的存在以及影响是在连续的时空中体现出其特征和价值的,而这种只关注当下验证的方式如切片一般对事物进行处理,最后我们得到的是一段几乎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

随着人受到思想启蒙,很多知识并不是具体存在和实体呈现的,而是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在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中,我们获得地事物的基本特征已经不足以让我们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理解,需要对器官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个工作主要有大脑完成。

大脑处理信息

大脑对于外界信息的认知是一种主观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外界的事物的信息认知是器官获取到的信息被我们自身的认知模型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从外界获取到的信息几乎没有太大差距,但是由于每个人大脑中的认知模型不同,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外物最后却得出了千差万别的结果。其实问题就出在大脑处理信息时,会直接调用已有的认知模型对从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剪裁,有什么认知模型便会得到足以印证模型的结果。

到这一步我们足以发现不光我们无法获取到外物的全部信息,就连已经获得的那部分信息我们也无法很好的进行处理。我们得到的对于外界的所有认知都是我们自身认知的体现,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客观的信息,所有信息都是主观的。那么社会上所说的对于某件事的客观分析是什么呢?其实是分析者的主观分析罢了,不过这些主观的内容是群体性的认知,所以我愿意称之为有局限的客观。

理性和感性

既然我们无法获得对于事物全面的认识,也无法获得客观的认知,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陷入无知的尴尬境地?

当然不是的,世界的奇妙性恰恰在于它的戏剧性。我们既然不能从外面获得更多,那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从自己身上着手,争取从有限的信息中得到更多有用的认知,将更多点状分布的信息组织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网络,在这里信息会被持续的加工,从而产生出一些指导性的、足以跨越时空的关键信息,我将这个网络理解为生物体的感性和理性。

一阶感性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体就生发出了最原始的情绪系统,通过情绪系统感知外界并作出反应,这个阶段我将其称之为一阶感性。在一阶感性中,主要是生物体自身基因中含有的因子在起作用,其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从而求得生存,因此这个阶段的感性并不考虑真假。

理性

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原本定居在一地的人开始流动起来,再加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生产出来,光靠眼见为实等方式早已不能让我们的先祖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人类开始寻找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在大脑中对比、推演、归纳这些信息,从而得到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理性。在理性阶段,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和推演事物之间的关联,得到的关键信息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它更加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足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到此为止,我们终于可以不只是关注眼前,也可以通过在理性处理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阶感性

不过,理性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我们依靠从以往的信息中分析、推理得到的知识去认识未来的事物时,如果未来出现的事物在以前没有出现过,那么之前理性分析得到的认知体系将失效。面对这种情况,大脑在无数次的失败当中进化出了二阶感性,一种在理性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高阶感性,一种敏锐的直觉。

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的信息来源于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加工,然后在二阶感性的角度上看到更多信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的话,二阶感性相当于在系统中提升了一个层级,可以对原有的内容有更多维的认识和感知,而这些感知也正是带领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事物,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存在,这个过程在现在企业中叫做“跨越非连续性”。

理性和感性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互相缠绕共生的一种存在状态,只不过有的人只有一阶感性,有的人多了理性,有的人又多了二阶感性,这种加工信息的认知网络的生长并不是天生的,就连一阶感性来说更多也是后天可塑造的,那么我们就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智慧。

为智慧生成的环境做哪些准备?

我们不断的接触各种外物,学习更多的知识强化自我,但是只是学习那些散乱的信息点并没有多大作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打磨提高自己的一阶感性和理性的层级,之后到达一定阶段涌现出二阶感性,我将一阶感性、理性、二阶感性共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存在称为智慧。

就目前阶段我的认知而言,我觉得培养智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知识点是引子,重点是生成知识处理网络并不断迭代。很多人貌似知道很多知识点,或许在过去的时代来说这种人是很厉害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无比发达,搜索引擎马上可以查到的那些信息点都不需要记住,而是要在学习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搭建自己处理各种信息的系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问什么;

2.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重点,开放系统才重要。不管你是读书、参加座谈、写作、上课······,这些方法都是获取信息而已,重要的是保持自我知识系统的开放性,不要设置局限,在知识层面来说各门各类细分下去差距巨大,但是在信息框架层面来说差距有限,在智慧层面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个区别在宗教修行中的例子或许更具说明作用,修行有十万八千法门,修成后到达同一片净土。

智识生长是一个不断修正,迭代进化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我们这个阶段坚信的事在下个阶段早已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但是不要忘了,是上一个阶段的存在才奠基了下一个阶段的存在,这不是因果,而是迭代、盘旋上升。

生命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也是唯一一个不变的存在,其余的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改变而有所改变,首先我们要坚信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然后就是培养智慧。如果认知是一盘棋,有些人想着怎么赢,有些人想一直在棋盘上,而有些人在不断扩大棋盘的边界

近期知识清单:

《清华产品管理课》王慧文

《去海拉尔》王咸

《跃迁》古典

《工作法图解》

《清单革命》

《社交着装读本》

你还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我

Mirror:Hoodrh

Twitter: Hoodrh

Nostr: npub1e9euzeaeyten7926t2ecmuxkv3l55vefz48jdlsqgcjzwnvykfusmj820c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give me a coffee